【南京晨报】南京104岁老红军讲述《开学第一课》

发布时间:2016-09-02    来源:人民武装部    浏览次数:2574

“开学第一课,用心起跑……”昨日是开学第一天,当晚央视的《开学第一课》也如约而至。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而这一次的《开学第一课》也请来多位亲历长征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给孩子们讲述信念不移、勇往直前、百折不挠、坚持不懈这四课。其中来自南京的104岁老通信兵秦华礼也深情讲述了自己的长征路。


一组组催人泪下的数字

多位亲历长征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现场开讲。94岁的梁天文、99岁的胡正先以及104岁的秦华礼。

当年,红军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,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。现在,人们都爱用计步器来测算一天的运动量。那么两万五千里究竟有多远呢?节目组做了个换算,按每天走8000步来算,差不多要用七年才能走完。更何况当时条件之恶劣是难以想象的。一个震撼人的数据是:从开始的30万人到最后只剩3万人,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人牺牲。

当年的铁军团长耿飚的女儿耿莹讲述父亲当年的故事。她带来了一双草鞋、一碗黄豆。穿着这些简陋的草鞋,当年的战士一天一夜要走240里路。“孩子们可能没有概念。你们学校的跑道如果是400米的话,绕着跑道走300圈,就差不多是240里。而这还不是平坦的路,是爬山越岭。”到了草地更糟糕的是没有粮食,耿莹介绍,当时光是尝试吃野草、野花、野菜,自己父亲的队伍就死了11个尝毒草的战士。她又拿出一颗黄豆,“一天吃一颗你们觉得能吃得饱吗?”得到孩子们否定的答复,耿莹动情地说,当年的红军真的一天只吃一颗黄豆。


一件件惊心动魄的故事

有人说当时的红军就是现在孩子们都知道的超人,但是耿莹却认为他们不是超人,是血肉之躯,只不过,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解放全中国,让人民过上好日子。所以,再大的困难都被红军战士的信念踩在脚下。

每一个人的讲述都惊心动魄。比如,99岁的胡正先讲述了长征途中“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”——通信兵的故事。12岁参军的他,曾经48天没见到粮食;稻草编的草鞋没有了,就拿牛皮绑在脚上行走;牛皮也没有,就光脚走,满是血。他也在路上看到怕密码本失落,为保护部队机密的红军战士一边跑一边撕本子吃。当年在没有汽油、柴油维持电台发电的极端条件下,他们用自己炼的猪油和牛油维持发电机运转,也试过在电池的锌皮上装上盐然后泡起来完成充电。

唯一一个见到毛主席不用敬军礼的将军贺炳炎。讲述他的故事的是贺炳炎的儿子贺陵生。17岁的贺炳炎,就凭借自己的机智一个人抓回了47个俘虏,22岁长征的时候,在云南交界的地方,已经是师长的贺炳炎在冲锋陷阵时右臂中弹断了。在没有手术器械、没有麻药的情况下,贺炳炎被绑在门板上,嘴里塞上毛巾,用木工的锯子,2小时15分钟才把受伤的胳膊锯下来,那种疼痛是可想而知的,当时贺龙将军,就把锯下来的一块骨头捡起来包好,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骨头。


一种种值得学习的精神

《开学第一课》,到场年龄最大的红军是南京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爷爷。当天的他穿着红色上衣,在搀扶下走上台,坐在为他准备的椅子上,但是说起当年的经历,老人依然思路清晰、口齿伶俐。

秦华礼告诉观众,自己是四川穷山沟里的穷孩子。当年,红军入川,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,是为人民服务的,于是他的妈妈就亲自送他去参军。组织部派他去通信学校学习,当通信兵。跟现在的舒适现代化的学生教室不同,那时候的通信学校既没有固定场所,也没有学习用品和学习教材,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的树林里学习,因此秦华礼叫它“三无学校”。

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如何削铅笔,只准削到木头,不准削到铅芯,要把铅笔来回转着用,用尖、用秃了才能再削,一点也不能浪费。那时候没有纸,就把土地抹得平平的光光的在上面写字,把牛皮用火烤硬了在上面画图。第二堂课学英语。对于当时的秦华礼来说,学英语很困难,怎么办呢?他想到了一个好法子,每个战士的背后背一块小木板,上面写上英文和翻译,这样后面的人就可以通过看前面人的后背一边走一边学习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秦华礼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,1958年任南京邮电学院院长,任命书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。

直到今天,南邮校庆还是会举行跑步比赛,因为他们说他们的第一任院长是用两条腿走完了万里长征,他们要将这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下去。

记者 陈洁